老子《道德经》里面关于养生的理论是什么呢?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当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田猎等诸如这般美好的事物都来满足你个人欲望的时候,事实上存蓄在你脑组织当中的生命能量同时也会因个人欲望的释放而被消费掉。
所以说圣人治理天下就是要大家只取生活所必须的,不要被外物所诱惑。也只有这样做了,那你个人才会因生命能量的得以保全而达到一种精满神全的状态,以此实现健康长寿之目标。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原文)。抱着一个朴素的心态,摒弃私心减少欲望,丢掉学问来保持无忧无虑的一种生活状态,这就是《道德经》里面关于养生的部分理论了。
《道德经》中能被做为养生之处很多,养生不仅仅是现代所谓的“***”们告诉你怎么搭配事物,怎么运动等。看看那些过百岁的老道士,一生清贫,馒头咸菜度日,再看看那些90岁以上的抗战老兵爷爷们,他们平时有“养生”的概念吗?相反很多注重养生的却搞出一身病早早的走了。每个人体质不同,生存环境不同,同样的方法不会适用于所有人的。
《道德经》中养生的核心在很多章节中都有可用之处,比如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这一段,返本归元,复归自然则是最佳状态。
再比如:第十章中,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专注守一,不妄思,如同婴儿般呼吸绵长轻柔,都是有利养生的内容。
养生的方法有两部分,一内一外,心态的重要程度,要大于那种精致特殊的外在手段,《道德经》重点在于指向大道真理,生命转变是由内而外,心态上不提升,怎么养生都没用。
简说老子《道德经》关于养生的理论及方法
老子《道德经》是道家修道的最为重要的典籍。 其中包罗万象,自然有养生的理论及方法。
一:顺天而行
道是运行规律。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道。人亦如此。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何谓天?天然,天真,本来具有,本来面目,天即是道。顺天既是顺道,顺应事物本来所具有的一切,顺其自然。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做事如此,养生亦如此。
如何顺天?效法婴儿。
二:效法婴儿
婴儿无奢欲。婴儿之喜怒全凭本性,不杂半点后天行为。饿吃困眠,哭笑随心,无有一丝勉强。时日推移,年岁渐长,会察言观色,能谎话连篇,迷于外物,耽于享乐,当吃不吃,当睡不睡,当醒不醒,暴饮暴食,大喜大怒,违逆人之本心,远离人之本性。 如此,焉能不病?焉能长寿?
养生至简至易。心思简单,精神内敛,该吃则吃,该睡则睡,该醒则醒,喜怒有节,食饮有度,动静有时。如此恰如婴儿。
三:去除奢欲
五色迷目;五音乱耳;五味祸脏;四处游玩,令人心难定,人心难定则狂,任情恣意、不受拘束;贵重货物,使人生欲望,欲望一生,行为难测,得则大喜,不得则生邪念,邪念一起,心神不宁,必堕深渊。然此恰为今人所喜,却不知乃伐命巨斧、伤性利剑,害身根源。若不节制,必然病生而寿短。
然,人生世间,奢欲难免,须适可而止。适可而止谓之“守中”。
四:守中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中”,不偏不倚,不过不及,恰到好处为之中。
《道德经》养生尚有其他,然不外乎顺道而行。既然老子有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那么就此打住罢。
《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其中关于养生的理论很多,可简要归纳出如下几条:
1.道法自然
《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主张人的生命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养生要顺应天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四时养生,顺天守势,天人合一。
2.淡泊宁静
“致虚极,守静笃”,“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见素抱朴”。老子认为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状态的。面对世事的纷争,能够致虚守静,就可把握根本。他极力倡导“无欲”、“无求”、“无知”、“无为”的思想。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即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勉强作为。其意是指要淡泊无为,无忧无虑,返璞归真,处于自然状态,保其精神,全其性命。
3.以柔为贵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守柔曰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这种“贵柔”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中国传统的健身术也是以柔见长,如太极拳、气功、导引保健功等。
4.节制有度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大千世界充满诱惑,而圣人只是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生活,有选择性地取舍。以此告诫后人戒掉贪婪之心,要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劳逸有度。
5、重人贵生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重人贵生”既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命题,也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基础和出发点。道家尊重生命,任何名誉地位、钱财利益都不如人的生命重要。道家提倡乐生、重生,鼓励人们去争取天年,最高理想是长生不死。
综上所述,道家养生思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基石,其重要性怎么形容都不为过。被中医奉为圭臬的《黄帝内经》中的很多养生原则都和《道德经》的养生思想相互印证,千百年来一直为中国人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即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道德经》当中并没有“养生”的理论,所谓养生的说法是源于“道教”,和老子是没有一分钱关系的——《道德经》的阅读对象是当时的统治者,是“驭民之术”。
老子出了函谷关就不知去向了;而老子人间蒸发以后几百年的东汉才开始出现道教,道教为了修炼成仙(不是“神”,“神”是天生的),才逐渐衍生出一套益寿延年的养生术;不过这些都不是老子的原意或者初衷了。
很简单,道法自然;什么是“自然”?四季冷暖交替;人间生老病死都是不可抗拒的规律——既然不可抗拒,为什么还要“养”呢?
所以说,养生源自于道教;而道教的“气功”就是借《道德经》中下面这句话演变而来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充气以为和;说白了,阴阳平衡之妙在于一个“和”字;只有阴阳平衡了,才能“和”,才能协调,才能长寿,这就是道教的养生理论(不是老子的)。
怎么才能“和”呢?气,或者“气功”,其实就是通过调整呼吸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俗话说“气定神闲”,只有“气”顺了,才能安神;安神了,才能长寿。
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没有养生术,不过在另一个道家大人物《庄子》的中,倒是有“气功”的说法:如:
“吹嘘呼吸,吐故呐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彭祖就是相传活了八百岁的长寿老人。练气功练的。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sdaojiao.com/post/1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