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拳十三势口诀?
1. 海底捞月鹦鸽架 (十字手)
2. 撑补势
3. 叶子手(扎手)
4. 裙拦势
5. 却地龙
6. 吊手单片
7. 抹手贴金
8. 卸手抱头
9. 连五捶(连珠炮)
10. 拦斩揭膀
11. 抹手捅拳(抹手上步捅捶)
12. 魁星提斗打虎势
13. 狮子抖毛
为什么总说太极有十三势?
我们常说太极拳是“手运八卦,脚踏五行,合之而为太极十三势”,很多人就疑惑了,我们练的太极拳式子很多,为什么总说十三势呢?
实际上这个“十三势”不是“十三式”,而是说手上的动作不论如何运,都是八卦性质的变化;脚上的步子无论如何动,都是五行生克的变化,无论多少式子、多少动作,都是八卦五行相互作用、生克变化的体现而已。
举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中国人有十二属相,中国人有14亿之众,但都跑不出这十二属相;同样的,太极拳所有动作的运行,都跑不出“十三势”的相互变化和作用。但“八卦”“五行”到底是什么意思?到底在阐述什么样的变化形态和性质规律?
我是练杨式的。当时我在盘架子和修拳时,师父反复讲十三总式,并不断学习揣摩。在恩师去世前才告诉我。太极拳的核心,就在这八法五步十三总式中。不过这只是本人练功之感悟不见得对。l
十三势即:起势、抱球势、单推势、探势、托势、扑势、担势、分势、云势、化势、双推势、下势、收势。这既可以理解为十三组动作,也可以理解为十三种拳功要领,各流派的着重点并不相同。
不过,“太极有十三势”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准确。
严格来说,十三势只是太极拳的雏形,还不能算作真正的太极拳。
但是,就因为这十三势实在是太基础了,与各家太极拳都有点类似甚至相通的地方。
许多家的太极拳都是自创的。既然都是照猫画虎,谁画的虎,里头肯定都得有猫的影子。
十三势是武当太极研究出来的。不过,张三丰所创的“十三式”并不是太极拳而是长拳。
十三势很基础,但并不是各家太极都有,或者说,有些流派的太极,有这个名称,但动作要领都不一样。
真正与十三势有密切关联的太极拳种,一是赵堡太极,它的祖师爷王宗岳源出武当;再一是黄氏太极也就是南太极,也是武当一脉。
其他流派的,陈氏、孙氏、李氏,以及陈氏衍生出的杨氏、武氏,乃至由杨氏衍生出的吴氏、后黄氏、张氏、董氏、赵氏、刘氏,它们与武当太极基本无关,它们的太极拳,或与十三势相像,或名称相同但本质不同,以这些流派的太极来讲,就不能以偏概全说“太极有十三势”。
为什么呢?
因为五步八法动作组合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功架服务。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光是盘架子那不灵,拳架靠功养。
养十三势的功,要以武当悟性功为基础,其他流派哪来的“一三三一颠倒颠,三三重叠上九天”?他们拿什么养架子啊?人家有自己的功,也因此,人家的势,要随着自己的功架进行调整,才能达到契合发挥作用。
所以,或动作组合,或功法要领,很多流派虽然也说“十三势”,仅仅是大家叫顺口了,习惯了,其实每一家所言的“十三势”都是自行定义,与别家流派是泾渭分明的。
古传太极无极桩与十三势定势?
古传太极无极桩和十三势定势都是太极拳的基本练习方法。
太极无极桩,是太极拳入门阶段的基本功练习。练习者以站立的姿势,身体放松,双脚并拢,双手放在体前,然后将注意力集中在丹田(腹部下方)处。通过调整呼吸和意念,达到舒缓身心,集中注意力的作用。
十三势定势,是太极拳中重要的基本功练习。它是由十三个基本动作组成的,包括抱、推、拿、捶、踢、撇、剪、靠、肘、顶、屈、挤、按等。通过练习十三势定势,可以锻炼身体的柔软度、协调性和力量,加强肌肉的柔韧性和肌肉群的协调性。
太极无极桩和十三势定势是太极拳的基础训练方法,通过长期的练习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平衡性和协调性,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并且培养身心的平静和内在力量。
武当13势正背面口令文字教学?
武当13势(正面口令)
1. 龙抬头
2. 金鸡独立
3. 望月式
4. 拦雀式
5. 单鞭式
6. 左右穿梭式
7. 左右野马分鬃
8. 蛇形式
9. 上步势
10. 白鹤亮翅
11. 倒骑龙
12. 狮子吼
13. 收势式
武当13势(背面口令)
1. 虎抱头
2. 行功式
3. 白猿献果
4. 落雁式
5. 掩手肱拳
6. 左右搬拦捶
7. 海底焦沙
8. 爬枯山
9. 白蛇吐信
10. 凤凰展翅
11. 右拦扫腿
12. 骨盆倒立
13.
太极十三势推式口诀?
太极十三势推式的口诀如下
1.十三总势莫轻识 命意源头在腰隙
2.变转虚实须留意 气遍身躯不稍滞
3.静中触动动犹静 因敌变化是神奇
4.势势存心揆用意 得来不觉费功夫
5.刻刻留心在腰间 腹内松静气腾然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sdaojiao.com/post/1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