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如何做好养生?
春养肝!这是一年之首,冬去春来,万物复苏,都开始要生长了,肝,在五行中属木,古木逢春,要生长,这时要调节肝脏,不然容易出现肝火旺盛的现象,春天的时候每个人的火气都很旺,这时需要的是疏肝理气!
夏养心!夏天很多老人容易引起心脏的不舒服,天气太热,心里烦躁,心在五行中属火,加上天气炎热,就容易出现心脏的各种问题,夏天要注意防暑降温!
秋养肺!肺属金,易生水,肺是喜润不喜燥,秋天是秋高气爽易干燥,所以秋天要注意调理肺功能!
冬养肾!肾为人的先天之本,冬天收藏,只有在冬天收藏调理肾脏,第二年春天才能给万物提供生长的条件!
二十四节气,现在的人要能有一个合理的作息习惯,做到均衡,改掉不良习惯就是养生!
@西瓜视频
24节气与人体关系?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生命的影响:分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来说明。
1,春季包括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6个节气。这个季节正处于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之际,自然界阳气初生且逐渐转旺,人体的气血从里向外走。把人的气血从里向外调动的主要脏器是肝,所以春季护肝尤为重要。
2,夏季包括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6个节气。此时气候炎热,阳气旺盛,人体的气血都在向外走,机体的阳气就会不足,心功能也相对消耗较多,常有体倦乏力、口燥咽干、心烦失眠、情绪急躁等不适。这个季节格外需要补充心所消耗的能量,以保护心气。
3,秋季包括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6个节气,其特点是秋高气爽、燥气当令,阳气渐退、阴气渐长,人的气血开始由外向里收敛,外边气血相对不足,就容易发生“秋燥”现象,主要表现为口鼻发干、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甚至皲裂等。这个季节重在调养肺气。
4,冬季包括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6个节气。此时天寒地冻、草木凋零、生机潜伏,人体阳气自然也潜藏于内,新陈代谢水平相应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保证生命活动。这便无形中加重了肾的消耗,于是冬季常会出现健忘失眠、食欲不振、腰膝酸软、乏力易疲、肤色晦暗无光泽等症状。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汉族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习俗?
二十四节气即: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1、春季节气:立春,日期是公历2月3-5日,含义是春季开始;雨水,日期是公历2月18-20日,含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日期是公历3月5-7日,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日期是公历3月20-22日,含义是昼夜平分;清明,日期是公历4月4-6日,含义是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日期是公历4月19-21日,含义是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
2、夏季节气:立夏,日期是公历5月5-7日,含义是夏季开始,万物生长旺盛;小满,日期是公历5月20-27日,含义是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日期是公历6月5-7日,含义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日期是公历6月21-22日,含义是炎热的夏天来临;小暑,日期是公历7月6-8日,含义是气候开始炎热;大暑,日期是公历7月22-24日,含义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3、秋季节气:立秋,日期是公历8月7-9日,含义是秋季开始,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处暑,日期是公历8月22-24日,含义是炎热的暑天结束;白露,日期是公历9月7-9日,含义是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秋分,日期是公历9月22-24日,含义是昼夜平分;寒露,日期是公历10月8-9日,含义是露水已寒,将要结冰;霜降,日期是公历10月23-24日,含义是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
4、冬季节气:立冬,日期是公历11月7-8日,含义是冬季开始;小雪,日期是公历11月22-23日,含义是开始下雪;大雪,日期是公历12月6-8日,含义是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冬至,日期是公历12月21-23日,含义是寒冷的冬天来临;小寒,日期是公历1月5-7日,含义是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大寒,日期是公历1月20-21日,含义是天气到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sdaojiao.com/post/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