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五十六式太极拳口诀?
谢邀。
陈式五十六式太极拳口诀有:
起式:并脚直立、开步站立。
右金刚捣碓:转体棚捋、转身右捋、擦脚平推、虚步撩掌、举拳提膝、震脚砸拳。
揽扎衣:左转托掌、分掌划弧、擦脚合臂、马步立掌。
右六封四闭:转体旋腕、下捋棚举、棚刁上托、虚步双按。
左单鞭:转体推收、转身提勾、屈膝擦脚、马步立掌。
搬拦捶:转体变拳、转体横击、划弧翻拳、转体横击。
56式陈式太极剑口诀?
01、预备势
02、东峰衔日
03、仙人指路
04、叶底藏花
05、朝阳剑
06、夜叉探海
07、青龙出水
08、右护膝剑
09、左护膝剑
10、右护膝剑
11、闭门剑
12、青龙出水
13、翻身劈剑
14、青龙转身
15、斜飞势
16、凤凰点头
17、拨草寻蛇
18、金鸡独立
19、夜叉探海
20、盖拦式
21、古树盘根
22、饿虎扑食
23、卷耾剑
24、双震脚
25、野马跳涧
26、白蛇吐信
27、乌龙摆尾
28、钟馗仗剑
29、罗汉伏龙
30、黑熊翻背
31、燕子啄泥
32、回身劈剑
33、鹰熊斗智
34、燕子啄泥
35、灵猫扑鼠
36、金鸡抖翎
37、海底捞月
38、夜叉探海
39、犀牛望月
40、迎风偃草
41、斜飞势
42、左托千斤
43、右托千斤
44、横扫千军
45、怪莽翻身
46、金针倒挂
47、金蜂点蕊
48、鹞子翻身
49、落花剑
50、上下对刺
51、斜飞势
52、磨盘剑
53、金针指南
54、太极还原
55、收 势
希望以上信息能帮助您解决问题。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陈式太极剑共有56个套路,每个套路都有独特的口诀,这些口诀是指导剑法运用的重要参考。其中最著名的有《攀盖式》、《开合手》、《倒攆炮捶》等。这些口诀包含了剑的动作要领、身法变化、劲力运用等要点,帮助练习者正确理解和运用太极剑的精髓。如《攀盖势》的口诀为“攀盖转势剑如轮,飘飘滚绕步迤邅。升降卸劲沉着炉,裹膝含胸入沼泽。”这段话简洁明了地描述了攀盖势的动作形态和内在要求,帮助练习者更好地领会剑法的奥义。通过不断研习和实践这些口诀,可以更好地掌握陈式太极剑的精髓。
陈氏56式口诀口令正反面?
陈氏56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的经典之一,口诀口令是学习这个拳种的基础。
正面口诀包括简单易记的音节和关键词,如“起势、进步、挤、掌、退步、撇身、赤膊”等等。这些口诀可以帮助学习者记忆动作和动作的顺序。
反面口诀则是对正面口诀的逆向描述,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动作的含义和实际操作。
正反面口诀的结合,可以帮助学习者快速掌握陈氏56式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和技巧,从而更好地练习和应用这种拳术。
五十六式太极拳动作方位角度?
太极拳是根据太极阴阳理论,结合五行八卦方位进行行拳。所有的动作招式方位角度都是四正四隅方向。五十六式太极拳也是如此编排。如面向南起式,第一式:金刚倒檇,身体面向南,双手向东南棚出四十五度角,然后转向西北方向四十五度,脚却向正南偏东铲出,然后身体由西向南旋转,后脚跟步向南。震脚砸拳。
56陈式太极拳的时间规定?
陈氏太极拳56式套路是国家体育总局规定的太极拳竟赛套路,依照太极拳快慢结合,刚柔相济的运动规律,正常情况下打完一套陈氏太极拳56式套路约需用时6至分钟,若是初学者则时间可稍延长,但也不应超过8分钟,否则就把陈氏太极拳打成了杨氏太极拳了。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56式哪些动作需要发力?
竟赛套路是表演性质的,打得怎么舒展大方,怎么漂亮怎么来。
陈式太极拳快慢相间,刚柔并济,这快与刚就是发力动作。
套路练熟练了后,应该是随时能发力,想在哪个动作发力就可以在哪个动作发力,没有死规定,这也是为什么每个太极***表演时都不一样的原因之一,正所谓“一人一太极”。
初学陈式太极拳时可以不***力,发力动作应该也是有意识地慢练,由慢到快,等各要领掌握了后,再渐渐地发力。
陈式太极拳发力动作要求是“松活弹抖,金狮抖毛”,只有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才能打出金狮抖毛的瞬间弹抖劲。
故要想发力发得好,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要去僵存柔,周身放松。这个“松”就象鞭子在没有抖动发力之前,随意折压,完全自然放松,全身各个关节松开,肌肉全部放松。拳经云:“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意思是放松还必须要建立在掤劲的基础上,成为撞不开,破不散,浑然一圆的运动体系,随时可以调动周身任何部位、任何时间打出爆发力,没有一丝勉强,挥洒自如。
二要气与力合,内外协调。初习陈氏太极拳是以外形催动内气,练出丹田气后,再以内气催动外形。拳经云:“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岿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只有达到内气与外形结合,在发力时才可以做到收发自如,随心所欲。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sdaojiao.com/post/428.html